客服热线:177- 8441- 2057

微信扫一扫

2018年全国卷+地方卷-文章星斗官方网站


网站正在维护中,请稍后访问!

客服电话:17784412057


技术支持: 仙人球建站

文章星斗官方网站

咨询服务热线:

177-8441-2057

2018年全国卷+地方卷

发布时间:2020-06-10 14:39

2018年

作文真题解析大全


2018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2018年全国I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看到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目,我想很多语文老师可能不会觉得惊讶,反而可能会和我一样会心一笑,因为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首先,今年的作文题目延续了以往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而且像去年一样设置了具体的任务和情境。其次,主题上呼应了近年来一直强调的“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核心素养”等,彰显了主流价值取向和时代主旋律,审题与写作难度并不大。而且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符合近年来全国卷命题趋向。

具体写作时,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思考:

材料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2000年以来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纪宝宝”——我们高三的学生,经历的或即将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总之,核心是:“我们”与新时代共成长,与伟大祖国共命运。或者就像材料中所点出的“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我们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经历了祖国在新世纪的伟大变化与发展进步,享受这发展的成果,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与祖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将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联系起来,一起追梦、圆梦。

作文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这里要注意的是“联想”与“思考”。“思考”针对的是2000-2018年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遭受的巨大灾难,这些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针对的是2018年以后至2020年以及2035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你能想到什么,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想象我们在伟大的新时代,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在我们担负起时代使命与责任之后,我们把个人梦想与祖国宏伟目标,把个人价值实现与家国需要联系起来之后,我们的伟大祖国将呈现怎样的新变化、新成就?

三、选好角度

意味着这里可写的角度很多,考生要斟酌权衡,比较筛选,选择最契合材料又最能写好的角度,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述。

A、从宏观的角度的展现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基础建设或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互联网建设(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写作的过程中要肯定国家的发展进步,展现我们大国风采、辉煌形象,特别是“我们”中学生自己切身感受到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不忘展望祖国和个人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B、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写作更个性,更生动,更有画面感。而不至于空洞、生硬,流于政治说教或大唱赞歌。

C、以点带面,重点透视某一重大事件。在“我们”经历的众多事件中,肯定有一个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可以重点进行阐述,然后旁及其他事件,比较深入而具体地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比如:汶川大地震,可以歌颂全国人民面对巨大灾难,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由此展望并坚信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与建设中,我们个人和其他国民一样,会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可以写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写航天科普活动在激发我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激励我们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写自己听完授课之后的感触、启发、畅想,鼓励引导2035年的18岁青年投身科学研究,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选择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可以写新时代中国在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越来越便利,农民越来越富裕,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集中呈现农村的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等等。

四、写作的对象是谁?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是如今长大成人的18岁的“我们”给2035年(未来)的18岁青年写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放在“时光瓶”中,等待18年后再阅读的。所以写作时要注意:

“我”是谁?——亲身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科技、体育、农村建设等方面巨大进步的见证者,长大成人即将迈入高等学府的时代新青年,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有家国担当和历史使命感。

写给谁?——18年后的同龄人。和我们一样有理想,有抱负,甚至经历了民族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各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他们可能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

什么形式?——时光瓶

写作内容?——新世纪以来的18年,我国的迅猛发展、辉煌成就与远景宏图以及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既然是写给未来人,也需要有畅想以及对未来18岁青年的建议、鼓励与提点。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全国Ⅱ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命题人希望考生从沃德的正确决定中提炼出其决策正确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沃德“力排众议”是个人坚持己见的结果。这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要注意厘清的是,英美军方的结论同样也来自于实践中的调查,绝非拍脑袋的决策,但事实上他们的调查却出现重大的失误,即样本遗漏。沃德力排众议的观点中,最重要的是指出了“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的样本遗漏的事实。所以,沃德观点的正确原因主要并不在于“力排众议”,而在于他认识到了众人没有认识到的问题。 

由此出发,探讨沃德超越众人的原因当是上乘立意。 

这更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审慎地运用逻辑推理去断定一个观点是否为真。求真,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所以它科学的判断信息,洞察事实真相,不盲目信从他人结论,采取行动考虑所有的相关信息(全面看问题)等。

今年的全国Ⅱ卷一改去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作文材料一反平常的人文关怀、传统文化,而更关注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事理逻辑严密,又留有思考空间:“坠落的未返航的飞机”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并可联系现实生活现象进行阐述。整个材料对考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较强,必须先读懂材料再立意,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思维深度,素质教育导向明显,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导向。但作文要求是考生平时熟悉的,这也保证了命题的稳定性。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18年全国Ⅲ卷以三则言简意赅的标语、口号组成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作文,这一作文题的命制延续了全国卷一向的思路和理念,即对材料内容应加以权衡、比较和思辨,不局限于一点、一面,而是从全局角度、历史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三则口号、标语,三个地点,三个阶段,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走过的发展之路凝练的记录与表达,从单纯只关注发展到兼顾环境,从简单的物质追求再到深层的精神追求,这些改革开放中口号、标语的变化正体现了改革的步步成熟。立意时不能偏于一隅,即只围绕“效率”“时间”“环境”等做文章,而是应有全局观念和历史视角,建构起发展中三个阶段口号、标语的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综观今年全国卷的三道作文题都有较强的时代、社会气息,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但如何在“大”话题之下关注“小”,即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结合以进行独到的思考和表达将成为今后作文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口号、标语多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要写好全国Ⅲ卷作文,就需先对每句口号、标语的意涵加以分析。1981年深圳特区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强调改革发展中要讲时效、重实干。标语中的两个词比较敏感,一是“金钱”,二是“效率”。“金钱”打破了其一向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追求的印象,而“效率”颠覆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常态,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考察这一口号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改革开放需要有“破旧”的精神和底气,需要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005年浙江的时评标题“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说是早先“金钱”“效率”发展理念的转型和升级。“绿水青山”的追求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意愿,更体现了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殷殷情怀和历史担当。2017年新区标语“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强调改革发展中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的作用。军事上的长征路,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而精神上的、奋斗中的长征路还需激发同舟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综合来看,三则标语、口号关涉改革、发展中的理念、态度、精神追求等,第一则立足过去,第二则立足未来,第三则立足现实,从过去走到现在再到未来,时代在变,条件在变,发展的方向、理念在变,但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上述是此道作文题命题的深刻处、深远处,也是考场作文立意的出彩处、思考深刻处。

此道作文题可就其中一则标语、口号进行立意作文。如就第一则,可谈改革发展中应效率为先,注重节约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以最少的付出追求最大的效益;也可谈改革发展中需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要有革新的勇气和决心;就第二则,可谈发展中要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兼顾,要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重视发展中人民意愿的满足和代际公平,也可谈改革发展需逐步探索,不断完善;就第三则,可深入挖掘“长征路”的内涵,将“长征路”具体化为民族复兴的大计、人民福祉的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达成等,也可以理解成这一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如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等。当然,也可以从小处着眼,将“长征路”看成是自己的成长路,明确需要克服和解决的个人问题,如意志不坚定、缺少攻坚克难的信心、缺乏明确的目标等。

但如上所言,立意、作文如只关照其中一则材料,可能文章会较为单薄、浅层,没有关照材料所呈现的历史维度和比较角度。因而,最佳的立意和写作角度应是围绕三句口号、标语,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地探讨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如综合深圳特区口号和新区标语,可以立意为这一代的长征路仍需以“时间”和“效率”为根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可立意为“长征路”重在体现时代特点,重在要有贴近时代诉求的观念引领和指导。如综合深圳特区口号和浙江时评标题,可以立意为改革发展的形势是动态、变化的,理念需要更新,需要兼顾方方面面。也可以注重比较两种发展理念的利与弊,在辨正分析中探寻新的发展“长征路”。也可以综合三则口号、标语,从历史维度考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探寻每种口号存在的必然性或口号、标语变化的时代意义。总之,在立意时,如能用心体察三则口号、标语间内在的联系,作文方能在纵向上具有历史的洞察和思维的深度,在横向上也能具有包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宽度。

考场作文要想迅速构思,快速成文,必然需要一些思维展开的方法和角度。如能用一些思维方法统观三则标语、标号,写作时不仅能做到思路清晰、思考深刻,而且作文结构也得以定型和优化。以下试就几种思维展开方法在此道作文题中的运用做简要分析。

由果溯因:(1)思考标语、口号变化的原因。如与时俱进的需要、全面发展的需要、新的理念支撑的需要。(2)思考标语、口号提出的历史原因。如深圳特区口号是改革开放前期立足生产力落后提出的,浙江时评标题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针对突出的新问题提出的,新区标语是针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当下现实提出的。

正反对照:每种口号都是基于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的,如深圳特区口号虽有利于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效益;浙江时评标题虽关注了发展中的新问题,却可能缺少具体、有效的措施;新区的口号立足当下,强调现实,有效地连接了过去、未来和现在。

预测影响:立意时可以预测如果没有其中的一则或几则标语、口号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论述标语和口号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也为比较、权衡几则标语留有余地。

此外,还可以使用由个体到整体、由表及里、类比联想等思维方法,从而打造作文清晰的思维结构和段落结构。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地方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2018年北京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一、大作文题目二选一: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二、微写作题目: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即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3、读过《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权威专家解析】

一、“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评析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长类的作文题并不陌生,201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也关乎成长,但是“新时代新青年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这一命题,不同于以往的成长类作文命题,它把个人成长,与新时代,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正大光明地贯彻十九大精神,有着明确的指向、深沉的思索、高位的引领、热切的期望和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同时从技术层面、从思维层面、从核心素养层面引领考生。

(一)“新时代”的内涵和作文的思考维度

“新时代”,一个“新”字彰显着与众不同,要写好这个作文题,首先要明确,作文命题中“新时代”是什么时代,其内涵是什么?作文题引导语提示“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这句话暗示“新时代”指的是“2000年出生的同学”成长为青年时期对应的时代。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钻牛角尖吗?我们不妨这样思考,“新时代”是有人称道的“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创立了一个新时代”的“新时代”吗?显然不 是。“新时代”是无数人下岗失业从头再来,千军万马下海捞钱的“新时代”吗?显然也不是。考生思考和追问新时代是什么时代,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同的时 代对青年有着不同的召唤。

“新时代”到底是怎样的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明确了新时代及其内涵,作为新青年的考生,在作文写作中才能发现新的思考维度,面对新时代可 以从哪些维度思考新时代的特征呢?

1、科技上。核心技术,国之重器,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要自力更生,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颠倒过来,才能有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号、“复兴号”高铁、大飞机、航母出海试航等重大科技成果问世。

2、经济上。拒绝颠覆性错误,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还要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

3、环境上。拒绝进口“洋垃圾”,不做世界垃圾处理厂。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要使城市更加宜居,使乡村更加美丽;我们要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那片净土、那片蓝天。

4、国际上。由“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人权灯塔”,退出国际人权组织,我们要运用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思想政治上。不为普世价值、民主宪政所迷惑,不忘全世界共产党人奋斗的初心,重读《共产党宣言》,坚定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6、法制上。建立健全法制,反腐零容忍,“苍蝇老虎一起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扫荡历史虚无主义。那个叫喊“爱国成贼”的“老青年”已经走远,“新青年”在朗朗天地间行进。

……

这一切都与新时代新青年成长息息相关。先辈的辉煌成就,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已成为新青年信念发育的营养;新的时代以其宏伟的蓝图、艰巨的任务和伟大的使命,热切地召唤着堪当大任的新青年。

(二)新青年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无数的淡化、质疑、嘲讽乃至抨击之中,北京市高考作文命题,不仅要把新青年的成长和新时代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把新青年的 成长置于祖国的发展的体系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这是一种高位的引领和铁肩担道义的精神。这一作文命题不仅是引导中学生作文如何立意,而且是引导青少年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成长发展,这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课题。

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在一味追求个人成长、成功的道路上,中国一些青年的成长发展的确出了问题。例如,不时有中国青年高唱“外国的月亮圆,外国的空气甜”;还有某高考状元竟公然把中国人称为“支蛆”,把中国称为“你国”;还有作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被保送的某大学博士研究生竟毫无底线地说:“China支那,废话,不侮辱我说它干嘛”。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在作文题引领下,思索着个人成长和祖国发展的关系,考生作文的立意多有恢弘气象,时能抵达高远之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代祖国的发展对自己的影响和哺育。祖国发展给了我们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常怀感恩之心,心系祖国,健康成长。

2、把个人发展和祖国命运连在一起。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党和人民的观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每一个青年,都应主动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大潮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3、过硬的本领和核心素养。这是个人成才的基础、民族复兴的基础;考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担当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的大任,做顶天立地的新青年。

4、响应祖国召唤,报效祖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年周总理能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志,现在的青年人也应放出“为新时代祖国发展而奋斗”的豪言。新青年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听从时代的召唤,精忠报国,书写人生庄丽的华章。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勉励青年:“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倶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三)论据恰当

秉承近年作文命题传统,2018年高考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依然坚持回归基础,注重逻辑思维,引导考生写好最基本的议论文,在写作技术方面,从观点、论据、论证等进行引导,所不同的是近年高考作文题在论据运用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论据恰当充实”。

鉴于在《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评析》中,我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做了一些分析,在此重点分析“论据恰当”。论据恰当与否,表面看是材料选择和运用问题,实质上是逻辑思维问题。考生作文论据不恰当,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如下:

1、不辨主旨,貌合神离,甚至论据虚假错误。有考生为了论证新青年成长要具备诚实的品质,选用了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的故事作为论据。“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这个论据的问题首先是论据与观点缺少联系,也和作文题貌合神离,“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 长”要求诚实的品质,必须和祖国相连,要和新时代呼应。同时,这一论据是虚假的,历史学家己经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是一个编造的材料。论据必须是真实准确,不能道听途说,生编乱造,捕风捉影,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据的准确是保证论点坚实的基础。

2、以偏概全,缺乏代表性。论据要恰当,还需要论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 的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有考生在论证“祖国在发展,要求新青年成长要有规则意识”时,用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的例子。写道“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将集体闯红灯的现象,命名为“中国式”,进而认为中国人素质低,集体不守规则,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号称是“世界中心”的大都市纽约,集体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纽约人流多的路口,不管红灯绿灯,行人纵横穿行,并被解读为“行人路权大于车辆路权”。相反在没有车辆的红灯路口一直等待绿灯的,常常是初到美国的中国人。

3、叙述冗长,缺乏重点。事实材料的角度往往是多侧面的,它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合理剪辑,保留材料中与中心论点密切的部分,精练表述而又突出要点,论据才能恰当地揭示事理、论证观点。例如,有考生论证“个人致富和为国家带来财富”时,事无巨细地叙述描写马云的一生,从马云小时候的生活,到上大学之后,做各种兼职,发过传单,送过外卖,卖过烧烤,到大学毕业后,书店开倒了就开花店,花店开倒了就开快餐店,再到创建淘宝网,创办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中国首富。论据详略处理也包含着逻辑思考过程,这种不假思索的冗长的叙述,使论据缺乏重点,松散无力。

(四)关于文学和政治

近年来北京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选拔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依然有论者如同看到洪水猛兽一般惊呼“政治! 政治!”仿佛讲政治就是犯罪似的,以此抨击北京高考作文和命题,他们却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文学远离政治才能抵达文学的本质,远离政治是评判作文优劣的标准。”这种论调很有迷惑性,也很有市场,但是“文学和作文远离政治”是个伪命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是高考作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要求。

文学不等于政治,政治也不等于文学,但是,放眼几千年的中外文学史,就会发现,一切文学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这样的亦或那样的政治立场。所谓文学远离政治,只不过是站在一种政治立场之上,攻击自己不认同的政治立场的借口和伪装。

近代文学史上,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旷日持久,论战长达8年,作品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可谓世上绝无仅有。这不是一场私人恩怨,他们论战的焦点就是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梁实秋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为文学远离政治,超越阶级,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鲁迅认为文学不可能远离政治,文学具有阶级性,文学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要么为这样的人,要么为那样的人。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到处鼓吹与政治无关的梁实秋的政治性就在于“虽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鲁迅这个人很让人刺眼扎心,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时期以来,“梁实秋们”绞尽脑汁借各种理由把鲁迅剔出语文教材,而把鲁迅的论敌们迎请回来,以便消除鲁迅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影响,于是梁实秋、徐志摩、陈西滢、沈从文一个个涂脂抹粉在语文教材里搔首弄姿,作清纯状,作与政治无关状。对待鲁迅论敌和鲁迅,爱憎如此之分明,这本身就是打着远离政治的幌子,在接班人教育问题上玩弄政治。那个叫鲁迅的人终于滚蛋了,文学也就此失去了灵魂,从人性论文学,到伤痕文学,到纯文学,到玩文学,到下半身文学,呻吟着一步步堕落下去。请注意,堕落不是远离政治,堕落是在完成另外一种政治使命——消解人民立场和中华风骨。先辈和伟人们播下了龙种,宵小之徒利用堕落让我们收获跳蚤。而梁实秋借尸还魂,一路蹿红,也再次证明:在当今世界,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所幸新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回归正途,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新强调文艺的人民立场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 为内容服务的,……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北京市高考作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 发展中成长”响应时代召唤,正本清源,理直气壮地突显立德树人、时代精神、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政治主旋律。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他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二、“绿水青山图”评析

2018年北京高考考生选择记叙文的只占20%,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北京高考记叙文命题,对写作核心素养的要求逐年提高,突出了对“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提升、民族发展”的综合考查。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就要对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

(一)审美创造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被置于基础地位,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2018年北京作文命题“绿水青山图”首先要求考生具备审美创造能力,要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美的场景,强化对“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考察,这考量着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水平。

“绿水青山图”怎么写?我们应该从历代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绿水青山图”指向的是对场景的审美创造。“场景”并非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并非单纯的场面描写,而是由人、事和环境组成的一段生活流。在写作过程中,通常包含三个层面:环境描写、人的活动和意蕴指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 个经典范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截取一段生活流,把自然画面、人的活动和特定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艺术的场景,为我们创造了一幅“秋思图”。

北京高考作文题在审美创造方面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绿水青山图”是总体要求,“有细节,有描写”是技术提示,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则揭示了场景描写中人的活动和意蕴指向。

北京高考作文“绿水青山图”,极大地增强高考题的选拔功能和效度。以前的记叙文考题往往存在严重漏洞。高考前常常会有写作能力极差的考生,写议论文缺乏材料,缺乏基本的逻辑能力,写记叙文干瘪凌乱,缺乏描写能力,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都写不顺,写作能力基本处在初中小学水平,还很擅长自我安慰“文绉绉的话,我写不来”。此时“有经验的”老师便授予作文秘籍“编个离奇的故事,塞进主题思想”,这类考生也时常蒙混过关,作文达到二类中上,乃至一类。

这是对优秀考生辛勤付出的愚弄,对阅卷老师智商的侮辱,对高考公平正义的践踏。今年高考作文题“绿水青山图”指向的是审美的场景的创造,传承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审美创造之精髓,考查的是真正的写作核心素养,这样基本把那些写作基础差、逻辑思维差的考生逼得走投无路,杜绝了靠编造离奇曲折故事投机取巧的不公现象。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北京作文题“绿水青山图”主要从叙事逻辑和想象两个方面引导记叙文的写作。

1、叙事符合逻辑。北京记叙文要求“叙事符合逻辑”,是非常及时的引导。形象思维在记叙文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写好记叙文,也离不开逻辑思维,记叙文对逻辑的要求不亚于议论文。在材料选用上,需要抓住典型素材,运用逻辑思维将素材进行加工、分析、判断与组合,唯有如此,才可以真实地反映素材的本质,才可以写出佳作。在谋篇布局上,文章的结构是作者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考生构思时拿不出明确的思路,就会写到哪里算哪里,在这种“无逻辑状态”下写出的文字,谋篇布局错乱,当然也就无“质量”可言。在画面场景构建上,画面场景的构建不只是感性的抒发,里面包含着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要注意主次关系、先后方位、生活逻辑、艺术逻辑等。在意蕴揭示上,描写的画面和主旨意蕴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不能贴标签。

2、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一说“想象”,有人就盯着“想象作文”,比如穿越秦汉、火星人到访、灰太狼新传等不着边际的幻想,甚至有人看“想象”,就认定会误导学生会虚构、编造、假大空,这是肤浅的认识。 想象是一种思维品质,想象是审美创造的关键。想象在作文写作中的作用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是写作翅膀,不只记叙文,议论文缺乏想象也是不堪设想的。学生不会写“绿水青山图”,不会描写场景,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词汇,也不是因为没见过青山绿水, 而是因为没有想象。我们不妨看看《荷塘月色》是怎样描写图画和场景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要的是细致入微、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能力。

(三)载道精神

1、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要求中提示“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绿水青山图”可以写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时间;可以写中国、外国,太阳、月亮、火星,甚至宇宙任何地方;用第一称、第二称、第三称叙述均可。考生可以写王维、李白、陶渊明、孟浩然等人曾经见过的绿水青山;可以写麦田的呼唤、瓦尔登湖的静谧、白桦林的夜莺、葡萄庄园的浪漫;可以写对当下祖国的青山绿水赞美,可以写对未来人破坏环境的忧患;可以畅想未来祖国处处山明水秀,当然也可以写我们环境污染的现状。

2、“载道精神”回归。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绿水青山图”明确要求作文要承载“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之道。近几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从“和英雄生活一 天”,到“读好书”,到“为共和国拍照”,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苦心孤诣引领和呼唤“载道精神”的回归。“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论史上的一种优良传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称赞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但是在文艺金钱化浪潮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双重冲击下文以载道”频频遭到恶意的质疑、否定、批判和抛弃。而创作的流变和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他们批判、抛弃、拒绝文艺承载“崇高之道”,一切崇高纷纷解构之后,我们看到他们用天花乱坠碎片承载的是抽象人性论、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和弗洛伊德的性欲等等“邪道”。

今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非常关注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如,全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1/4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全国城镇供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水域受污染率高达90%以上;空气污染严重,黑烟 滚滚,雾霾笼罩不见蓝天。关注现实本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个别考生落脚点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之类,这是学“旧青年”之舌,步虚无主义后尘。考题明确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引导语“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 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提示考生,即使写环境污染, 落脚点也应该是引起警醒反思,转变观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保卫碧水青山、蓝天白云,走绿色发展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北京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权威专家解析】

这道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人,经反复锤炼而成型。这样的命题思路,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语言”,正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这话题就很有烟火气、生活昧。 

第二句话,“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 

什么是“语言”有声的是语言,无声的也可以是语言;有形的可以是语言,无形的也可以是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很好地引导考生思考语言的“种类”和“形态”,而且材料的后半句还从“音乐、雕塑、程序、基因”等方面加以引导,“省略号”更是给了考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比如还可以是“绘画、摄影、书法、文学”等艺术,也可以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诗意地思考某一个具体形态和种类的“语言”,比如“留白是绘画、文学、摄影等形态的一种语言艺术”,“射门是最好的足球语言”,“诗中有画——王摩诘诗歌的语言艺术”等。总之,这句话给了考生更多的诗意的想象空间。 

第三句话,“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这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从“生活”“生命”到“文明”,进一步引导考生体悟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的各种语言形态。

三句话实际上是从三个维度解释语言的作用,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方面的一个暗示,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语言丰富生话”主要是基于常见的不同的生活形态有不同语言的角度,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话说:“语言演绎生命”则更多的是从理性思考层面让考生进一步深人分析语言的作用;最后“语言传承文明“则提升到语言的核心价值层面来讲语言的作用。第四个角度侧重于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于理性。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独写,也可以交叉写,还可以综合起来写,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有生活情趣,也富有诗意表达,更有理性思考,是一个有机整体,意蕴丰厚。材料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限制与自由相反相成,适合不同文体的写作,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人开拥,避免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紧扣“语言”来写。比如选择写花鸟如何装点世界、丰富日常生活,要扣合其“语”和“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县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要扣紧其独特的艺术语音来写,这样才符合作文的命意。总之,话题过宽会失之空泛,扣题不严会失之偏颇。作文审愿难度不大,立意见出高下。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2018年上海卷作文题继续延续了2016、2017年的作文类型,考查了社会现象类作文,这应该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继2016年考查了对评价他人的生活现 象的看法、2017年考查了对预测现象的看法,上海的许多学校一直在引导学生练习社会 现象类作文,包括一模、二模考试中上海不少区的作文题也都或多或少考查了社会现象类作文。2018年则考查了对“被需要”这种心态的认识,这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新的尖破。王要表现在: 

1、由“外”而“内”。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属于“生活常理”,这也属于“情理之中”。其实,无论怎样变化,上海的高考作文都在要求考生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生活”!一切高级精神层 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从2009 年至2015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2016年、2017 年则关注“社会现象”,这是上海考生所众所周知的。而同是社会现象类作文,2018 年作文相较于2016、2017年则又表现出了不同之处。2016年强调对是评价他人生活 的看法、2017年强调对预测看法的思考,这两年的作文都是着眼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 一种表层现象的看法或思考,而2018年则强调的是对“被需要”心理的认识,“被需要”更强调的是深入内心的需求,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是对自我内心的深入思考。 

2、由“点”到“面”。 

上海作文题,主要有两根绳子,一根联系着思辨,另一根联系着生活,将理论和实际同时纳入题目中,内涵丰富而不复杂。从2009年至2015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但无论如何,都在强调两个概念之间的思辨,是两个点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是属于从“点”出发的“两点论。2016、2017、2018年的则关注“社会现象”,是属于对某一个“面”的看法、认识或思考。   

3、哲理思考的“进一步空间”。 

2018年的上海作文题目,乍一看,不过了了,而细细剖析之后,却能发现其朴实的面纱下又有所变化。以往上海高考作文考到关系型哲理思辨类作文,基本上必须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而今天的作文则不然。材料中围绕“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属于社会现象类作文,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对象,确定自己的观点。针对于这则材料,对“被需要”的心理,无论是“被需要”对人生的积极意义,还是单纯议论生活中需要强调“自身需要”,抑或辩证分析生活既要强调自身需要,亦需通过“被需要”,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实现人生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这便使写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成理亦可,这便使写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于必须辩证分析之一隅。这对于考生来说相对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为考生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拓展了空间。 

【写作指导】

 面对高考材料作文,考生所要解诀的是:材料是什么?材料要彰显什么?我要写什么?我要怎么写?我写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解诀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则需要:

1、读懂材料 

 所谓“读懂材料”,简而言之,就是明确材料的类型、材料的指向与材料的侧重。就材料类型而言,材料可分为:社会现象类、评议对象类、哲理思辨类。201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属于社会现象类。材料的指向是对于“被需要”的心理普遍存在与“体现价值”这一现象的见解和认识,需要考生对材料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哲理思考。 

而材料在命题上的侧重则是要求考生谈谈自己的认识,而并不是直接要求考生直接提出对不同见解的看法。“认识”除了侧重于对自己观点、见解、看法的陈述分析。还要有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这一点,考生需要明确。   

2、深刻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其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在考场作文中,如果相同的一个角度,写的人多了必然出现撞车效应,要想鹤立鸡群,谈何容易。确定材料中心,选好角度之后,更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意深刻”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或把立意能够提升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角度,写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感悟,才能超凡脱俗。   

材料的关键词是“自身需要”、“被需要”与“价值”,以及关联词“不仅、、、 也、、、、 ”“被需要”强调的是渴望被他人需要,目的是能够借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强调了“被需要”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侧重于“被需要”心态。从正面来说,我们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从思辨角度来说,考虑到关联词“不仅、、、也、、、”便是递进关系,则可以既强调自身需要也强调“被需要”,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针对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可选的立意有: 

(1)自我因“被需要”而绽放价值。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上,在践行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因为被他人、被社会需要而能够更好地践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2)价值的实现是自身需要和“被需要”的协调统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关注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绽放自己。与此同时,在“被需要”之际, 能以更好的姿态去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3)“自身需要”与“被需要”,当如何抉择?当自身的需要与“被需要”发生矛盾之际,应当如何去抉择。 

(4)自我需要是物质文明的基础,“被需要”是精神存在的升华,两者的结合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 

(5)自我需要是自我的不断满足,而被需要是社会对自我过往的肯定,是对未来的鼓舞。 

(6)总是通过被他人需要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背后缺失的是对我的价值定位和认识。 

3、选好素材: 

(1)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编著《本草纲目》,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式因为他们“被需要”,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2)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94岁高龄之际捐出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 

(3)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实现“被需要”,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天津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权威专家解析】

2018天津卷作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着眼于大视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希望莘莘学子能“盛纳万物,内外兼修;有情怀,有大国工匠之器;有器量,兼容并包,进而成为‘国之重器’”,与祖国共命运同发展。作文材料介于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审题难度较小,有很广泛的写作空间。

材料中“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器的多样性,实质也就告诉我们可选择内容的多样性。“器能盛纳万物”是从用途上来说,这不禁让人质问:什么样的“器”可盛纳万物呢?这些“物”是实指还是虚指呢?由此可展开思维纵横驰骋。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天津卷满分作文汇集


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权威专家解析】

浙江卷总体上与全国卷有共通之处,紧贴时代;作为为数不多的地方命题,又具有地方特色。题目也符合学生实际。只要学生关心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思考过自己的家乡,就有可写之辞。所以,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题目并不难;但是,如果视野相对狭窄,积累不深,又不关心当下和现实,则比较麻烦。另外,本题想出彩也是较难的。

1、试题体现历史性、时代性与地域性。“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神”句体现了浙江精神随历史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求真务实”是浙江人民不懈的精神诉求,浙江多山临水,从古至今商业发展迅速,从而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冒险的商业传统。

“知行合一”是明代著名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学说(上承孔子“学、思、行”并重的思想,又有所突破),王学影响深远(近及毛泽东、蒋介石等),波及海外(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经世致用”思想以黄宗羲、王夫之等倡导而闻名。积极用世是儒家思想的主流,也是人们朴素生活态度的概括。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则及承袭浙江近几十年的奋斗成果,又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是2016年G20峰会上的总结。

无论是从“求真务实”到“经世致用”,还是从“四千精神”到“八八战略”,从“两山理论”到“美丽浙江(五水共治)”【1】,历史一脉相承,又不断前进。

每个时段都展示出浙江省发展的特点,也体现自身的特色,但不变的是“实事求是,踏踏实实”。浙江精神是与浙江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历史的总结,是浙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背山临海,浙江人有宽广博大的胸怀、艰苦务实的民风和敢闯敢拼的精神。从古代浙商的勤恳务实,到宋明理学的博大精深【2】,清朝乾嘉学派的朴实简洁、敦厚细密,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锐意进取,勇立潮头,浙江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

考题不脱离一方水土,不离历史脉络,有自己的特色。

2、试题具有开放性、防套性和检测性。试题不设文体约束,可写文学类,也可写论述类,只要明确文体即可;因此说它具有开放包容性,即兼顾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也对性别、地域和城乡等没有偏颇。试题立足于浙江自身,不涉及形而上的问题、抽象的说理和人文性的思辨,符合高考防预测的命题特点。同时,针对死读书,功利化应试,不关心身边事、时代事的学生,不认真广博地读书的学生,此题有一定难度。至少在内容上可能使考生顿感手足无措。所以,其检测性(区分度)可能好于往年。

3、试题兼具合宜性、规定性与选择性。原题有“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的字眼。“浙江学子”定位年龄在18岁左右,身份是学生。“站在人生新起点”指在迈入大学之际,应注意“新”。“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可以写体验,也可以写思考,还可以兼顾,因此可以选择。总之,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让个体生命与时代、地域(故乡)紧密结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根,并丰富精神之根。


点击查看2018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满分作文汇集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文章星斗官方网站    渝ICP备20006159号-1    技术支持: 仙人球建站
该网站使用仙人球建站创建 立即创建